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心得体会1
“阅读”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位置;写作更是学生课内外的一项重要任务。二者之间既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又存在相互依赖的的关系。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只要打下坚实的阅读基础,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来。因此在“阅读”与“写作”中,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研究学生规律,明确教改方向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素质,使教改工作取得进展。我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了解“他们是怎样上好语文课的?”“有什么规律?”等问题,通过课堂实际考察,我发现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用自己的讲解,繁琐的问答式代替了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占用了有效的读书时间,使“学堂”变为“讲堂”,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读书”,而是“听书”。
2、学生在读书中缺乏独立思考,他们常处在只“读”不思的境界中,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乱蒙一气”。而教师又用自己或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3、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这些情况,明显突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没有读书的机会,也没有多读多思的习惯,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学到读书的方法。目前,对这种教学质量不高的症结所在。说明小学阅读教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实,中国有很多的传统经验,“熟读精思”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我们在教改中,应将传统的教学经验同现代的教学思想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阅读,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从阅读中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正确的读书方法。明确教改方向后,我经过潜心研究,制定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案。即:课内导读,课外自读,在阅读教学中讲规律,教给学生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既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针对学生“读书难”这一问题,我教给学生“一问四读”的读书方法,学生掌握了读书顺序,一步步把课文读懂。这种方法是:
1、课内阅读,创建新体系。
对课题发问,寻找作者成文的思路。“课题”也是文章的“标题”写文章拟标题,可以提示暗示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提示写作目的等。总之,标题与文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通过对标题的发问,就能揣摩作者成文的思路,例如:在学课文《西湖的“绿”》这篇课文时,通过提示课题,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是“碧绿的湖水”或西湖周围是一片绿的景象。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要素。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学会了生字、新词,了解到这些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作用。然后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初知大意,了解文章。例如:文章选择那些材料?这些材料是怎样表达主题的?
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路。
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围绕着“怎样写”的问题边读边思。逐步给课文化分段落,加深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细读,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教师要再导,学生再读,直到完全理解为止。
精读课文,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在精读的基础上,围绕着“为什么这样写?”放手让学生自读,通过词、句、段的重点训练,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读课文,自行总结学习方法。
这种读法是衡量阅读水平的标志。通过学习可以谈感受最深的地方,可以理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使学生互相启发,各有所得。这种阅读方法使我体会到:没有吸收就没有表达;只有吸收多了,表达得才更加充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课外阅读,探索新途径。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内中学习是不可能的。因此,做为我们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课外阅读,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通过阅读,了解写作方法。在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根据每一组教材的特点,采用课内带课外,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注重教方法,教规律,做到一课一得。一单元一得,得得相连,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学生学完一则寓言故事,我就向学生推荐“寓言故事”丛书,学生产生了兴趣,学到了本领。当学到,《五彩池》一课时,我又向学生推荐了写景的文章。有的学生高兴地对我说:“写景文章按‘总----分----总"分段的比较多。”同学们纷纷谈论自己获得的写作知识。这样,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丰富了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阅读、写作的能力。
动员学生订阅少年儿童书报,建立班级图书角。
除此之外,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读会、读书心得交流会……
三、提倡阅读鉴赏,悟出写作之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代诗人杜甫所言。的确,多读好书能令人精神境界净化。但从写作角度的要求上看,仅仅读书、积累还不够,还要鉴赏,分析文章,领会写作原理,指导写作实践。在近年来的语言教学中,我应用了从读学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效果甚佳。我指导练习的形式是: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作文练安排详略;从“读”学捕捉重点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从“读”学品评课文,作文练修改初稿。
由此,很多学生能够运用阅读课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领会内容,把学到的精炼的词句深深刻在自己的大脑中,运用到写作中。这样相辅相成,顺应了阅读与写作两个逆向心理历程规律。经过我的教学实践,初步完成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整体改革的设想,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至此,我感到无限的快乐!
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心得体会2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非常直白地指出了阅读到了相当的程度以后,读的能力自然会转化为写的本领。叶老先生也曾很精辟地指出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什么例子呢?其中自然是包括写文章了。
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历来受到广大语文老师的亲睐和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有服务于阅读教学的需要,如深化对文本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等;另一方面,阅读过程本身能够极大丰富学生生活的间接经验,从而为学生习作提供相对鲜活的材料;此外,阅读文本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把诸如习作技巧,写作方法等传递给学生,至于情感的熏陶、品质的修缮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就目下来说,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中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续写,如《穷人》一文,要求写一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二是改写,如把高鼎的《村居》改写成一篇记叙文;三是仿写,如三年级上册第14课《“东方之珠”》书后练习4: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几种方式或着眼于形式或着眼于内容,都很好地运用了学生的阅读成果。
就小学生习作来说,能否写出有具体内容的文章,往往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相关鲜活的生活体验,是否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事实情况是,我们太多的小学生过早远离了新鲜有趣的童年,生活在学校、家庭,或者是宿舍的直线上,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实在是太少。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大量阅读课上间接形成的生活积累、情感,若干喷薄欲出的话语,丰富多彩的章法技巧却被相对闲置,即便是如前所述的续、改、仿三法,也大多成了阅读课的所谓“深化”和“延伸”,较少从专门的角度来思考阅读课上的生活积累对于小学生作文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现实意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小学生单一生活的丰富化,对于改变小学生习作教学缺“米”少“水”的现状有很大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关注与思考,从而丰富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此外,习作教学中对于阅读成果的运用在理解和行动上都显得过于单一,突出表现在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漠视,这与当前蔚然成风的课外阅读风气是不相称的。“阅读的痕迹”不仅要体现在阅读时的批注上,适当以作文的方式出现也许更加有意义。
发扬读写结合的传统,丰富读写结合的方法,开拓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新天地,这是笔者呼吁重视小学生阅读成果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的出发点。
浅谈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心得体会3
一个人是怎样学会写作的呢?毫无疑问,写作能力只能是在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之密切,前人已有定论,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心揣摩,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久而久之,自然会摸出一些门道。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分三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给出了“写话”、“习作”两个提法。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指要》(赤峰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里,关于“习作”做了如下说明:结合阅读教学适当渗透感知一些习作常识。“例如,这些习作常识不要专题讲给学生听,而要结合典型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有所注意,为自由习作进行写法暗示、渗透。”因此,小学中高年级,要结合阅读课引导学生领悟一些常用的写作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少走弯路,提高实践效果。到了高年级,“适当进行‘增量、保质、加速’的训练。”“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必须按上述要求去做,多读、多说、多背、多写,加强指导。”
读了以上的指要,感觉不论是对课程标准的说明,还是做出的规定,提出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恐怕还是要打折扣。看看这些年我们小语的习作教学实际就会知道。现在就本人最赞同的观点谈点个人的见解。
课程标准对习作只是做了数量、质量、成文速度上的一些规定,并没有说明怎样达到这些要求。所以,我特别赞同“指要”中的一些建议,特别是“结合阅读教学适当渗透一些写习作常识,”“多读、多说、多背、多写。”可谓深得习作指导的精髓。把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在多读、多背的基础上,多说、多写。学生才会说,才会写。否则,不论他的生活经验积累得多么丰富,也不会说、不会写,最起码不会说得好、写得好。就像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也道不出。读《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颇有体会:
抓住典型材料认真研读,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必须精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欲学诗,幸亏她遇见了一个写诗和指导别人写诗的高手──林黛玉,使她很快就写出了不错的诗歌,这真是她的造化。我们看黛玉是如何指导香菱学诗的。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香菱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辞害意’。”
在和香菱谈论了一番理论之后,黛玉给她推荐了几本学诗入门的必读之书,推荐的读物她进行了精心的选择,他真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就行今天的博士生导师一样。
香菱笑道:“我只爱读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你看,黛玉在指导香菱学诗时,就让她先读别人的诗,不是随便读哪一个人的都行,而是精选了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诗作,先读谁的,再读谁的,后读谁的,有一定的层次性,用今天的话说,叫做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读物从内容和数量上都做了要求。目的是“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结合阅读指导写作,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有了模仿的例子。这样说来,要想写作,肚子里是必须先有阅读的文章做底子的。这与我们今天课标中提倡的“多读、多背、多写”的要求是吻合的,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这个意思。习作(或以后的写作)教学的精髓就是在阅读中体会、揣摩,从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